环球微动态丨中国式现代化河北场景|秦皇岛篇章:临港产业 活力迸发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在秦皇岛港,天蓝海阔,汽笛鸣响,一艘艘巨轮穿梭往来,煤炭、矿石、散杂货等货物装卸有序运转。

与港口繁忙相对应的,是临港产业项目施工现场的热火朝天。在秦皇岛市海港经济开发区,中储粮海港粮食储备基地、中港国际冷链物流农产品交易中心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工厂距离秦皇岛港仅2公里。由中央储备粮秦皇岛直属库有限公司建设的中储粮海港粮食储备基地项目,“长”在离海很近的地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海风习习,涛声阵阵。来到中储粮海港粮食储备基地项目建设工地,只见高高的塔吊下面,挖掘机挥舞长臂,运输车来来往往,一座座白色圆柱状巨型建筑拔地而起。

“这些圆柱状建筑是我们建设的用于储备进口粮食的筒仓,直径达32米,是国内目前在建最大的粮仓筒仓。”中储粮海港粮食储备基地项目资料主管谢兆安说,该项目于2021年11月开始建设,计划建设90个筒仓,总仓容81万吨。其中,一二期建设筒仓30个,计划7月份竣工。项目建成后,将打通粮食储备和加工上下游环节,为京津冀地区粮油市场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为满足进口粮食的仓储需求,建好“大国粮仓”,经多地选址考察,他们最终选择将项目“落子”沿海城市秦皇岛。“进口粮食通过海运抵达秦皇岛港,再运输到我们这里,靠着‘前港中仓后厂’的独特布局,将大大降低物流成本。”谢兆安说。

港口兴,产业旺。随着秦皇岛港的发展,很多企业看中“前港后厂”这一生产模式的独特优势,纷纷在港口附近布局项目。

近日,货轮在秦皇岛港进行装船作业。河北港口集团整合优化资源,推动绿色智慧港口转型,拓展内外贸航线,健全集疏运体系,加速临港产业集聚,切实把沿海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河北日报记者史晟全摄

在秦皇岛启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魏长浩看来,“前港后厂”模式可以使企业所需的原材料从港口快速运过来,直接投入企业生产,再利用港口将产品运往各地,不仅优化了生产方式,还促进了环境保护。

距离秦皇岛港约5公里远,该公司新建的年产100万吨的生物酶解蛋白项目正在进行设备调试,将于近期投产。“这个项目以豆粕为原料,采用生物工程技术制成酶解蛋白产品,主要应用于畜牧饲料行业,前景良好。”魏长浩说。

在秦皇岛市海港区东港路与北二环路交叉口东南侧,6个刚建成的农产品交易大厅展露新颜。走进交易大厅,方便大型货车并排出入的11米宽的物流通道分外吸睛,照明、消防、空调等设施一应俱全。在交易大厅旁,还建有一栋8层的立体冷库,为经营者提供冷冻储藏服务。

“依托港口海运和本地四通八达的陆上交通网络,助推秦皇岛农产品进入全国千家万户。同时,也让更多新鲜优质的农产品走上当地居民餐桌。”中港国际冷链物流农产品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王立勋介绍,该项目一期建设6个农产品交易大厅,二期建设21栋交易楼,预计今年5月正式投入运营,目前已有1000多户农产品经销者签订了入驻意向。

“我们依托港口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吸引了一批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项目落户。”秦皇岛市海港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杨世友说,到目前,园区已形成粮油食品加工、玻璃深加工、光伏装备制造、临港物流等产业集群。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