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老乡家里串门丨特色种植“柿柿如意”_环球即时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佩剑 祖迪 张琦
6月初的茶棚乡,晴空如洗,走在进村的小路上,呼吸泥土清香,聆听大自然声音,让人倍感亲切。
【资料图】
53岁的李学军起早就在西红柿大棚里忙活,熟练地摘下一个个成熟的果子,打包、装箱,再整整齐齐码进三轮车里,动作一气呵成……
李学军正在采摘西红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佩剑 摄
李学军是秦皇岛市抚宁区茶棚乡上官营村的西红柿种植户,打理着两个西红柿大棚。时下进入大棚西红柿采摘旺季,一排排西红柿秧苗排列整齐,青红相间的果实缀满枝头,着实令人欢喜。
“今年这两个棚长势挺好,按照目前的价格,收入错不了。”李学军很是自信,“别看我的种植面积不大,但我经管得好着哩。一年能收两茬,两个大棚能结果近8000斤,纯利润也有10万元。”她从1997年就开始种植大棚西红柿,算得上村里最早的一批。
“来,尝尝!绝对绿色食品。”李学军顺手摘下一个西红柿递过来。
“又脆又甜,一口还原童年的味道。”记者连连称赞。
“这就对了,它的皮是脆的,所以被称作铁皮西红柿。”李学军介绍,这个品种味道浓郁口感佳,深受消费者喜爱。
口感脆甜的铁皮西红柿。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佩剑 摄
源源不断的客户带来了稳定的收入,李学军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不瞒你说,我给孩子在市里置办了套楼房,还买了两辆小汽车,不算贵,但家人日常工作、出门,足够实用。”李学军满脸笑意。
她和老伴儿住在有着上下二层楼的小院里,屋内布置简约,干净整洁,后院还有几棵榛子、核桃和山楂树……
“平日里凌晨4点就起床啦,做个早饭,简单收拾下,然后就去大棚里待上一天。”李学军“日程”排得很满,但每晚还有一项必做“功课”——看书。
李学军的床头摆着许多农业相关书籍。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佩剑 摄
“可不能光靠经验,都是西红柿,但不同的品种管理技术也不完全一样,得学新知识、新技术啊。”李学军爱学习,专注干这一行,也从不吝啬经验和技术的分享。她建了个微信群,时不时在里面发点种植方面的知识,再教教大家伙用短视频和朋友圈卖货。“看着他们从不会种到种得好,我打心眼儿里高兴。”李学军说。
秦皇岛市抚宁区茶棚乡被誉为“中国番茄之乡”。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武佩剑 摄
茶棚乡是“中国番茄之乡”,像李学军一样从事西红柿种植的有近1000户,种植面积达3000亩。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西红柿生长,果形端正、色泽鲜艳、口感丰富,以品质上乘闻名。
西红柿种植激活了乡村振兴潜能,茶棚乡以周边15个村为核心打造了占地150亩的优质西红柿种植基地,采用“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农户既可以加入合作社,获得年终分红,还可以选择农闲时在合作社务工,增加工资收入。“每年我们会支付45万元的租赁费用给这15个村子,平均每个村收入超过3万元。”合作社负责人杨江龙告诉记者。
有了合作社和李学军等种植能手牵头,茶棚乡的西红柿品种和种植技术不断更新。“品种总跟着市场走,这几年,高端市场唱起‘主角’,为此我们引进了铁皮西红柿。它表皮略硬且呈现绿色,个头不大却十分匀称,吃起来甜中带酸味道好,可以说是品相、口感、营养占全了。”杨江龙介绍,“以往摆在蔬菜区的西红柿,如今摆上了水果区的货架,价钱能卖到普通西红柿的五六倍。”
他为记者算了笔账:合作社单铁皮西红柿年产量就能达80万斤,按照平均每斤6元的收购价格,产值近500万元。
农民担心销路?合作社早就想到了前面,不仅统一联系客商,还拓宽商贸流通渠道,把铁皮西红柿上架到电商平台进行直播销售,增强品牌影响力,线上销售额占比不断攀升。
现如今,大棚西红柿已成为茶棚乡引领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鼓了村民的钱袋子,也实现了土地效益的增值和村集体收入的发展壮大。
茶棚乡更以优质西红柿种植基地为依托,推动“茶棚”品牌发展,形成山楂、无公害大米、油桃、黄瓜、西瓜等多种优质特色农产品共同发展的格局,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关键词: